联系我们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小韩社区1号院
  • 邮编:0
  • 电话:19956057252
  • 邮箱:

如何有效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来源:米乐体育在线官网    发布时间:2024-11-19 12:02:4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数字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出,让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成为新时代高水平教师培养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人工智能素养包含人工智能认知、人工智能技能、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伦理四部分:人工智能认知是指对AI原理、应用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能是将认知转化为协同育人、教学实践的应用能力;人工智能思维强调批判性思维、人机协同思维等高阶思维模式和教育方法论构建;人工智能伦理是教师一定要遵循的原则和底线,确保“以师生为本”贯穿始终。基于以上观点,作者觉得提升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中小学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不是取代教师,而是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帮助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到兴趣激发者、能力培养者、行为示范者、启智润心者的角色转变。

  一方面,在硬件保障上,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产金额的投入和人员配备。加强与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一同承担国家或地方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课题,建立AI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老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另一方面,在软件服务上,应坚持应用驱动的总思路,聚焦备课、教学、作业批改、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建设动态的、全流程的、需求导向的培训体系。设计分层培训课程,初级课程注重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的普及,中级课程注重编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高级课程注重深度学习和创新应用的探索,满足教师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结合线上与线下,开展混合式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培训的可及性;引入案例教学、模拟实践等互动式教育学生的方式,增强培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白准确地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规定各学科都要拿出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人工智能教研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合作模式,可以为AI应用和共享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平台、工具、资源、培训、比赛和课程。

  一方面,在校内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跨学科课程教研方式灵活,可以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邀请信息技术教师介绍人工智能相关联的内容,大家一起讨论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内容找到跨学科交叉点;还可以是信息技术教师主动寻找其他学科教师,针对人工智能的前沿发展或者经典创新来开发教学案例。跨学科教学应注重结合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强调协同知识构建,着重培育学生在详细情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引入项目式学习,以主题或项目为切入点,融合AI与学科内容,基于大概念的单元进行教学设计。

  另一方面,在学校间构建跨学校跨区域教研共同体。通过构建“双师课堂”,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北京市海淀区打造了“一体化联合教研”新样态,综合运用协同编辑文档、线上问卷、电子白板等智慧工具,实现跨学校跨区域跨学段共享优质资源。吉林省通化县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打造了“1+1”双学堂,通过组建中心校和村小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坊,大幅缩减城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差距。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和鼓励教师跨学科创新教学。中小学人工智能跨学科教学的开展,很多时候是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最开始的课例探索往往不需要“高大上”,重要的是勇于尝试、积极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积少成多,逐步完成完善课程设计。

  数字时代,教育改革所面临的艰巨性、复杂性持续不断的增加,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也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持续的投入和支持,要建立长效机制和良性循环,构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一方面,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的评价考核范畴,明确人工智能素养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和专业发展评估中的评价标准和权重,对在AI领域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先、选拔骨干教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且缓慢的过程,考核办法的制订应是动态且科学全面的,充分的利用大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成果导向式的评价考核。如宁夏通过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数字画像,构建了“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以评促优”的机制,教师素养测评的优秀率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建立伦理安全监管制度。要坚持“数字向善”原则,制定详细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规范,明确教师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的权利和义务;设立专门的监管委员会,对教师的应用行为进行按时进行检查和评估,对AI伦理问题及时进行预防、监督、检测和惩戒;积极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合理应用,加强人工智能伦理宣教工作,让技术进步更好造福师生。

  (作者赵建华系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于越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生)



最新文章